認識屯門良景邨是因為2006年的樹木去頂(topping)事件。當時長春社收到一位我們「惜樹靈人」活動參加者的投訴,指管理當局把良景邨內多棵成熟大樹「去頂」。參加者從「惜樹靈人」活動認識何謂去頂,即不依循正確的修剪方法,也不顧及樹木的需要和修剪對其帶來的影響,只根據人的意願來修剪。最常見又較為人熟悉的去頂是把樹木「攔腰」切斷,只剩下主幹來把樹木「變小」(圖一)。當年良景邨把199棵成熟的樹由十多米高斬至只有5至6米高,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從結果來看,良景邨去頂事件正面地推動了社會、以至政府對正確樹木管理的關注,更促成了在2006年尾,政府相關政策局推出了樹木修剪指引,並清楚指出不容許去頂。雖然在這14年間香港整體的樹木管理確實得到長足的發展,可是到今天我們仍收到不少市民向我們投訴樹木被去頂。不少人仍覺得去頂沒有問題,甚至會促進樹木生長。那我們於去頂事件14年後的今天重回良景邨,看看曾被去頂的樹木,以至良景邨整體的樹木情況來了解不應去頂的原因。
去頂,為何不可?
去頂不單在一瞬間破壞樹木,不少更嚴重的問題會「潛伏」多年後才會呈現出來。不少研究已指出樹木去頂的主要問題有:
1. 造成大的傷口引致主要枝幹的腐爛
2. 刺激樹木長出水橫枝,而生長的長而幼的水橫枝會容易折斷
3. 破壞樹木形態,影響樹木的綠化觀賞價值
4. 大量減少葉片數量,破壞食物供應和平衡
我們就以良景邨的情況來為大家解釋為何不應去頂。
重遊良景感覺是「爛得很!」
已有兩到、三年沒有到良景邨,記得第一次到良景邨是2006年樹木剛去頂後的時間。當年街坊以為我是記者,便對我說:「入去睇吓啦,樹木墓場呀(圖二)!」當時樹木只剩下「一枝枝棍」的震撼墓場畫面今天已再看不見,但樹木枝幹亂生,以及去頂造成嚴重腐爛的傷口(圖三),則到處皆是。「破破爛爛」正好良景邨的樹木情況。
由於去頂切口多在主幹或主要枝條上,因此相關的腐爛也可直接蔓延到主幹或枝條內。過往亦有由「頭爛到落腳」的情況。而腐爛的切口周邊多長有長長的水橫枝。當時間越長,切口腐爛程度越嚴重,水橫枝卻越來越長、越來越重,最終會因為支撐不足而斷落(圖四)。
畸形的樹冠結構
去頂後的樹冠結構要靠水橫枝來重建。但由於水橫枝有長得亂、長得快、長得長等特性,因此就算樹冠能恢復,樹形結構和原來的形態大不相同(圖五)。若在去頂後欠缺管理來恢復樹冠結構,樹木,特別是近看時會發現「畸形」和亂糟糟的情況。從風險管理角度來看,枝條斷裂的風險大大增加;從觀賞角度來看,也是大打折扣(圖六)。
樹木遭斷糧
葉是光合作用的場所,更是樹的食物來源。可是去頂大量,甚至完全移除葉片,令樹木一下子斷絕食物的供應。樹木應對斷糧的方法是使用貯備起來的食物來維持生命,以及大量地長出水橫枝,希望盡快重建食物供應的工廠 – 葉片。正因如此,水橫枝長得又快又長以加快增加葉片的數量,然而水橫枝卻不能維持正常的生長形態。若了解到水橫枝生長的原因,我們便不應誤會去頂後會令樹木更旺盛地生長,因這是樹木在危急時盡力自救的反應。再者,自救是否成功,亦取決於如樹的健康狀況、生長環境是否有足夠陽光等因素。有不少被去頂後的樹無法回復正常生長而處於半生不活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