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簡介:
長春社很榮幸能獲䃟頭村村民邀請,於2021年一同合作孕育出大嶼山保育基金資助的「䃟頭自然保育及可持續天然資源利用-教育及參與項目」。此項目銳意邀請當地社區、學校、以致公眾一同參與生態調查,共同探討「挖蜆」對當地生態系統造成的影響。我們希望通過親身接觸,協助提升參加者對鄉村和自然資源的保育意識。於此項目中所收集到的資訊將被用作教育及建立長遠保育措施之用。
項目資助: 大嶼山保育基金 及 可持續大嶼辦事處
主辦: 長春社
協辦機構(排名不分先後):
䃟頭村村公所
明愛陳震夏郊野學園
香港海洋生態協會
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
項目地點資訊:
䃟(音:散/saan3/)頭這個名字對經常遠足的朋友相信並不陌生,因䃟頭為東澳古道(昔時往來東涌及大澳之通道)的必經之路。位處東涌西面,與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相對望的䃟頭不單是一個能看到飛機升降的地方,還擁有很豐富的生境多樣性(不同種類的生境),孕育了林林種種的生物。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紅皮書中被列為「瀕危」的中華鱟 (Tachypleus tridentatus)
早於1984年10月19日,䃟頭附近2.7公頃的紅樹林和泥灘已被劃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以保護當地罕有而脆弱的海草床。除了海草之外,䃟頭亦是香港極少數兩種馬蹄蟹(瀕危「中國鱟」與本地稀有「圓尾鱟」)同時繁殖和育苗的地方。
在䃟頭生活的稀有紅樹品種 - 木欖 Bruguiera gymnorrhiza
而且本地罕有的紅樹──木欖 (Bruguiera gymnorrhiza) 也在這裡生活,具有不容忽視的生態價值。但近年,大家對䃟頭這地方或許有另一個印象──「挖蜆」。當大家提著一筐筐大大小小貝類回家的時候,村民卻觀察到「蜆」卻變得愈來愈細,而且遊人「挖蜆」的泥灘也是許多動植物的家,這些挖掘行為其實特別影響居住在沙底下的生物,因此本社獲大嶼山保育基金及可持續大嶼辦事處資助,與䃟頭村村民合作一同推動村落和天然資源可持續發展。
我們的工作:
作為教育及參與項目,大家的參與和支持格外重要,本計劃的公眾參與活動主要分為「䃟頭環境及生物多樣性大使計劃」、「公民科學家生態調查計劃」,以及「環原自然義工計劃」。在疫情陰霾下,本社已於過去數月在網上舉辦多場大使訓練課程,並邀請海洋生態、歷史文化及公民科學專家向大使分享知識和心得。是次活動一共有32位大使成功畢業,將在本年度帶領公民科學家進行泥灘生態調查。
泥灘生態調查
「公民科學家生態調查計劃」於2022年4月至12月期間舉辦,參加者將在「䃟頭環境及生物多樣性大使」的指導下親自動手完成海岸生物多樣性調查及環境污染檢測。參加者將會學習辨認常見物種及使用儀器監察環境,透過親身經歷與大自然重新連結,並增加對海岸生態環境的理解,以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此活動供中學及公眾團體參與,望能提供機會讓市民參與到科研及保育工作之中,此活動現已截止報名。
「環原自然義工計劃」讓參加者在潔淨海灘的同時能認識海岸生物,亦希望連繫起不同海洋垃圾的類別及大家的日常生活。此活動的詳情快將推出,請各位密切注意本社網頁及社交媒體。
本社亦定期進行陸上及海岸基線調查,以用作規劃長期天然資源保育方案。此外,本社與村民積極推動復耕工作,為可持續鄉郊發展而努力。
趣味小知識:緣木真係可以求魚?
緣木求魚一詞見於《孟子 · 梁惠王上》,原文係「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呢句係孟子認為齊宣王嘅行為並不能夠達致佢稱霸嘅目的,反而就好似爬上木頭去捉魚一樣,係「不可能嘅任務」。但木頭上面係唔係真係無魚嘅呢?
係樹上面嘅魚
喺東南亞就真係有識爬樹嘅魚(Periophthalmus variabilis),呢種魚嘅腹鰭可以幫佢哋依附喺垂直嘅表面到,等佢哋可以成為喺樹上搵到嘅魚。但香港呢就無佢哋啦,但係有同一個屬嘅廣東彈塗魚(Periophthalmus modestus)同埋大鰭彈塗魚(Periophthalmus magnuspinnatus),大家如果會經過紅樹林嘅話都可以試下搵佢哋,同埋睇下佢哋又識唔識爬樹啦!
在此附上喺電纜上面嘅廣東彈塗魚(Periophthalmus modes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