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則樹木手記最後說到就算盡斬今天所有染病樹木,褐根病亦不會在香港得到控制。相反,亂來一通反會協助疾病擴散得更嚴重。有不少人相信只要把染病樹木「乾乾淨淨」地盡快移除,褐根病便會得到控制。所謂「乾乾淨淨」就是把帶菌部分完全清走,而所有要運走的樹木部分要入袋密封及噴殺菌劑。至於泥土方面,亦要用藥消毒,以防其擴散。這麼完美的「清除」手段,看來足以把病、菌趕盡殺絕。當然,完美的想法要完美地實現才行,而在探訪多棵染病和被移除古樹時卻發現我們要所謂「清除」或預防褐根病還有很遠的距離!
斬了.不等於清除了
經常在討論褐根病的治理時,都有人提出應參考禽流感「殺雞」的做法。以最決斷的方式,在最短的時間內撲殺病原及全面消毒,以控制和防止疾病擴散。在禽流感的經驗而言,這手法看來行得通,亦看來十分合理。那引用於褐根病上又如何呢?樹木與家禽不同的地方是樹木的根部長於泥土內,並形成深淺不一,分佈非常複雜的根系,更不幸的是引致褐根病的真菌,即有害木層孔菌是主要長於泥土和根。因此,要徹底清除病原體並不能只靠斬了地面部分的樹幹和枝條,而必須把地下的根,以至有病原體的泥土全部清理及消毒,才有機會如「殺雞」般消滅病原體和阻止擴散。但請仔細想想,我們真的能辦到嗎?
眼見現實和要求的標準確有很大的差距,以至肯定現時斬樹根本不能對病情控制有正面幫助。在大埔一棵染有褐根病而被移除,屬於古樹名木冊內的楓香便是一個好例子。該樹在染病後短時間內便死亡,因此樹木辦請了當時的專家小組成員到現場了解其情況和對車輛行人構成的風險,更保證若要移除該樹,必會以疾病防控為主要考慮,設法清除病原體。這楓香(LCSD TP/15,圖1)在15年4月16日已被移除了,那現時該處的情況如何,是否如「承諾」般「清理」了現場?
圖2及3便是該樹移除後2個月的情況,可看到樹頭仍在但有使用殺菌劑。看來功夫是做足了,但結果如何? 圖4是16年11月看到的情況!你沒看錯,整個樹幹基部依然存在,而且上面仍然有真菌的子實體(圖5),這表示真菌仍活躍,所謂疾病防控的目的和承諾根本沒有兌現!事實上,這種「半桶水」式防控工作不做勝於做。因為當樹木被確診染病也好,樹一日仍生存,一日也會盡量阻止真菌入侵,令病原體的擴散受到一定情度的控制。然而,當樹被斬後,病原體便可大舉入侵樹木和更容易得到大量食物(木材)。餘下的樹頭會成為主要的傳播源頭,更有利疾病擴散。
為何樹頭都沒有清走?據我理解可能是因爲這大樹長於人工斜坡上,移除這大樹頭和根部會影響斜坡結構。這例子正好反映了「完美」的疾病控制方案在不同現實環境下可能根本不可能,又或要有更完整的計劃及資源(如進行斜坡工程)。因此,若不能做到如「殺雞」般徹底,以斬樹作為疾病防控根本不可能,甚或是不應該。當然,若樹木已死則另作別論。
下一次樹木手記再深入討論現時其他處理人員缺乏專業性和公眾教育不足對褐根的防控有多大的影響。
圖1. 確診患上褐根病前的古樹名木楓香(LCSD TP/15,攝於2012年9月)
圖2 及3. 2015年被移除後,在留下的樹下部分使用了殺菌劑
圖4 及 5. 2016年發現留下的樹頭上有有害木層孔菌的子實體。樹已去,但菌仍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