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七月,不少進行樹木工作以及來自傳媒的朋友都紛紛向我問到是否將要移除十多棵確診染上褐根病的古樹名木,當中包括極具保育價值的錦田樹屋(圖一)!更說根據樹木管理專家小組的會議記錄,我亦贊成有關決定。我聞訊後大為吃驚,便速速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
圖一
事件受到廣泛關注和報導,我和本社公共事務組的同事亦到訪了這些重要的樹木資源,詳細了解她們的情況和所需的護理工作。我們亦於8月尾的特別樹木管理專家小組會議上重申,每一棵樹都是獨特的,護理以至是否需要移除均應個別處理。最後,這些染病的古樹亦如7月24日,發展局長隨筆中所言,「會因應每棵古樹名木受感染程度,諮詢專家意見,以作出最適當的處理安排」。可是,局長在隨筆亦提及有專家組成員對此產生誤解而覺得「莫名其妙」!現時雖然暫時刀下留樹,但這事件正好用來了解和討論香港褐根病護理工作的不足。(局長隨筆,褐根病的是與非 www.devb.gov.hk/tc/home/my_blog/index_id_188.html)
事件源起於6月尾,有樹木管理工作承辦商收到政府部門發出的工作指示,要求提交和安排移除一些染有褐根病的古樹名木的時間表。「莫名其妙」的是,有關政府部門連同未正式通過的專家小組會議記錄一同發給承辦商,而有關會議記錄是提及「小組成員原則上同意移除確診褐根病的古樹名木」。這有如得到專家小組支持盡快移除有關樹木的有力證據! 難怪不少人向我這成員之一作出查詢。一方面安排移除日期,一方面有關工作有「專家小組支持」進行,那又甚能不讓人覺得這是勢在必行? 因此,有關事件數天內便在樹藝行業、社交網絡甚至傳媒廣泛討論和報導,這時,我亦得悉這事了。
「是誤會嗎?」在專家小組會議上,局方確是報告了有16棵古樹名木(後來增至19棵)確診了褐根病,並同時討論了自香港發現褐根病以來約8年多的時間,確亦未有較有成效的治療方法。基於褐根病感染個案快速增加,且不能有效地治好樹木,為保護其他古樹和樹木資源,專家組成員便在短時間的討論後,就這狹窄的討論範圍內,表示「原則上同意移除確診褐根病的古樹名木」。
可是,這不能片面地解讀為應盡快把所有確診的古樹移除! 因為,我在會上亦指出如九龍公園內的香港市區樹王(古樹名木編號LCSD YTM/97),經多年的護理後,近年情況穩定下來,亦有明顯恢復的。這可是少有染病多年而沒有死亡的特別個案! 我們會否在樹王上找到控制的方法? 再者,古樹名木是香港珍貴且不能複製的資源,盡力拯救無效才移除,並公開透明地向公眾交代護理工作的詳情和最終要移除的原因,市民大眾亦會對事情有清晰的了解。
事實上,香港要長遠而言能掌握防控和治理褐根病的知識和技術,必須從實務工作中一點一滴的累積起來。若一旦確診染病便移除,香港將不能從中獲得寶貴的經驗。當然,要治理褐根病和控制其擴散,絕不是容易。不少看似成功治癒的個案亦沒有得到病理學上的確定,如菌已持續地不能被靈敏的檢測(如DNA測驗)所找到,才算有效。一般肉眼看來成功的方法根本不能盡信。褐根病的防控仍是全球的仍在進行研究的課題。如不少的植物病害一樣,現時仍未有有效和可靠的治理方法。
九龍公園內的香港市區樹王: 2009
九龍公園內的香港市區樹王: 2016
如此,要斬樹的消息從6月尾至7月中足足3星期間不斷發酵,發展局沒有主動回應,但亦有答覆傳媒的查詢。可是,局方一直沒有清楚指出「這只是誤會」。那麼,難道這是事實! 就連作為專家小組成員的我也不禁有此想法。我想在這情況下公眾有這所謂誤解是非常正常,絕非莫名其妙。相對於數星期也不好好解釋事件,這可能更莫名其妙。難道真的想一斬了之但最後卻臨時擱置?
盡管現在如局長所言,染病樹木暫時得以保留,但若只讓樹木受疾病吞噬,最終結果將沒有兩樣。在探訪這19棵確診褐根病的古樹名木時,發現了在樹木管理、疾病預防及控制,以至公眾教育上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若這些基本功夫亦辦不到,就是盡斬今天所有染病樹木,褐根病亦不會在香港得到控制。相反,亂來一通反會協助疾病擴散得更嚴重。
我們將會在下一編<樹木手記>,以不同個案分析這相關管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