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保育 > 綜合環境及人文角度去探究大澳紅樹林的功能 > 紅樹林動植物
紅樹林的濕地生境孕育了無數的生物,尤其是鳥類、甲殼類動物和沿岸生物等,為牠們提供了棲息、覓食、居住和繁殖生境。另外,由於濕地環境具有濕度高、鹽份高、風力強勁等特性,唯有能適應海岸環境的植物才可於此落地生根,當中以「紅樹」為代表性植物。但其實除了紅樹,還有其它植物也能適應濕地環境並健康生長。
大家來認識一下大澳紅樹林的生物多樣性吧!
學名 | 描述 |
Acanthus ilicifolius |
老鼠簕為一種類紅樹,常見於上潮帶,有時亦可於中潮帶生長。夏天四至七月結果時,橢圓形的果實帶著一條長長的「尾巴」(花柱),形態就像老鼠一樣,因而得名。老鼠簕的葉形多變,葉邊時而帶刺,時而平滑。即使是同一株,葉形也可以變化萬千。 |
Acrostichum aureum |
鹵蕨雖然是香港八種紅樹之一,但卻不是真「樹」,而是屬於蕨類,常見於熱帶地區海岸,尤其是紅樹林的的後方。 |
Aegiceras corniculatum
|
桐花樹的葉面有一層厚厚的蠟質,有助減少水份流失。另外,它會透過葉面的鹽腺,將體內過多的鹽份排走,因此其葉面常常鋪有鹽的結晶體。 |
Atalantia buxifolia
|
酒餅簕屬芸香科轄下的一種常綠灌木,具有柑桔的香味。它的莖常佈滿尖刺,尖刺可長達4釐米。 |
Avicennia marina
|
海欖雌常生長於海邊及鹽沼地帶,多生於紅樹林的前方。其葉面具有鹽腺,有助排出多餘的鹽分。其另一特色就是長有露出泥土的通氣支根,有助儲存空氣。 |
Caesalpinia bonduc
|
刺果蘇木為豆科植物。莖部和葉都帶刺,全身披有黃色柔毛。它的葉子及成熟果子實皆可作中藥用途。 |
Canavalia lineata
|
狹刀豆為豆科植物,常生於海灘及河岸。葉的排列為三出複葉,小葉具短柄。 |
Cerbera manghas
|
海杧果為類紅樹,果實外形與我們日常食用的芒果很相似。有傷口時會流白色乳汁,具劇毒,尤其種子,切勿試食。 |
Clerodendrum inerme
|
假茉莉為類紅樹,幼枝為四棱形,披短柔毛。假茉莉的根、莖、葉皆有苦味,具小毒,但可用於中藥用途醫治風溼性關節炎等症狀。 |
Gymnanthera oblonga
|
海島藤是常見於海岸的攀援植物,常和其他海邊植物混生。其種子靠風力傳播,當果實成熟爆開後,內裏帶著白色絨毛的種子會隨風而飄至遠處。 |
Thespesia populnea
|
恒春黃槿與黃槿的外貌十分相似,兩者葉片皆為葉片皆為卵狀心形,但恒春黃槿的葉脈較為明顯。恒春黃槿同樣能耐帶鹽的海岸風,故常見於海岸及紅樹林邊緣。 |
Hibiscus tiliaceus
|
黃槿為類紅樹,葉面具鹽腺,有助排出鹽份,可適應泥土鹽份高的環境,因此常種於海岸邊作防風林。黃槿全身都是「寶」,它的花、葉、樹皮、樹幹均可用於不同用途。 |
Kandelia obovata |
水筆仔,又名秋茄。其特別之處就是會發展出胚軸,就好像一枝筆,所以名為水筆仔。筆狀的胚軸形態有助它們離開母樹後,直直地插入泥地,快速落地生根成長。 |
Pluchea indica |
闊苞菊常生於潮濕的岸邊沙地,其葉片、莖部、或根部均能入藥。慶祝佛誕時必吃的欒樨餅也是以其葉製成。 |
Pongamia pinnata |
由於水黃皮的葉形像黃皮樹,又常生長於水邊生境,因而得名。雖然兩者外型相似,卻屬不同科的植物。水黃皮的豆莢可漂浮水上,從而借水力傳播種子。 |
Scolopia chinensis |
刺柊常見於海岸生境,其枝條通常都帶有刺。 |
Sesuvium portulacastrum |
海馬齒是定沙及護岸的良好植物。其葉子長得像馬的牙齒,因而得名。 |
Suaeda australis |
南方鹼蓬生於海灘沙地及紅樹林邊緣,常常成片群生。花朵較為肉質,為綠色或帶紫紅色。 |
Scientific name |
Description |
Cerithidea moerchii
|
莫氏擬蟹守螺所屬的蟹守螺總科非常多樣化,其物種分佈全球。而莫氏擬蟹守螺則常見於紅樹林,其外殼頂部一般已被磨蝕。牠們的外殼主要是白色至淺棕色,夾有深棕的螺旋帶。 |
Littoraria ardouiniana
|
斑肋濱螺主要分佈於中國和台灣,常見於紅樹林。其外殼較薄,螺塔高。成熟個體的特徵之一就是殼口外唇下緣會外翻。 |
Littoraria melanostoma
|
黑口濱螺常棲息於潮間帶。其外殼呈淺黃色,軸唇有深棕色的斑。 |
Reticunassa festiva
|
粗紋織紋螺的外殼平滑且有光澤,有明顯的螺肋。 |
Gelonia erosa
|
掉地蛤廣泛分佈於全港紅樹林泥灘。其外殼呈黃褐色,甲殼厚實。 |
Saccostrea cuccullata
|
僧帽牡蠣,又名石蠔。其外殼為白色,呈不規則形狀。常常固著在岩石上。 |
Parasesarma bidens
|
雙齒擬相手蟹的甲殼為方型,呈淡綠色。牠有紅色的螯及暗綠色的腳。以腐爛的紅樹葉、種子和樹枝為主要食物。 |
Periophthalmus modestus
|
魚如其名,廣東彈塗魚擁有強而有力的胸鰭及尾巴,令牠能在泥面彈跳。另外,牠除了可以用腮儲水呼吸之外,還能通過濕潤的皮膚吸收氧氣,所以很易觀察到牠總在泥灘上翻滾,以保持皮膚濕潤。 |
Species name |
Description |
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 |
八哥全身漆黑,擁有白色翼斑,嘴基上方豎起小巧羽冠。常見於人造環境,例如公園。 |
Alcedo atthis |
翠鳥個體細小,需認真觀察才可發現牠們的身影。翠鳥嘴尖長,背部披上翠藍色羽毛,而腹部則為橙紅色羽毛,非常容易辨認。 |
Amaurornis phoenicurus
|
白胸苦惡鳥,鳥如其名,成鳥腹部羽毛為白色,而背部羽毛則為深灰色,形成鮮明對比。另外一特色就是牠的尾部下的紅褐色斑塊。牠們的腳趾非常長,有助牠們將自身的體重平均分佈於浮葉植物的葉面上。而又長又直的嘴巴則有助牠們在水中尋找細小昆蟲、軟體動物等食物。 |
Ardea alba
|
大白鷺的嘴似一把黃色的匕首,有利於襲擊及牢牢地捉住魚類。而黑色長腿有助牠們在淺水濕地中緩緩跟隨獵物,以待最佳時機捕食。 |
Ardea cinerea
|
蒼鷺多見於濕地環境,喜歡群體出沒。羽毛主要有白、灰、黑三種顏色,最易辨認的便是牠的黑色眉毛和黑色肩部。 |
Ardeola bacchus
|
池鷺在不同成長階段,羽毛顏色也有所不同。未成年鳥或非繁殖鳥的身體主要為褐啡色,而繁殖期間的成鳥則會於頭部,頸部和胸部換上栗色的羽毛,背部則換上藍黑色的羽毛。 |
Copsychus saularis
|
鵲鴝俗名為豬屎渣,常見於郊外及市區公園。雄鳥羽毛黑白分明,而雌鳥則為灰褐色和白色為主。 |
Egretta garzetta
|
小白鷺活躍於各類型的濕地。牠全身的羽毛都是白色的,並擁有細長的褐色嘴,黑色長腿和淡黃色的腳。 |
Gracupica nigricollis
|
黑領椋鳥為本港最大的椋鳥,其特徵包括頸部的黑色闊環帶及眼後的黃斑。牠們聚集棲息時總是吵吵鬧鬧的,也不怕人。 |
Halcyon smyrnensis
|
白胸翡翠身體的羽毛主要為褐色,而背部的羽毛則為金屬藍色。其覓食時喜歡站在幼小的枝條上,等候合適的時機衝入水中捕食魚蝦蟹。 |
Nycticorax nycticorax
|
夜鷺成鳥全身羽毛以淡灰色為主,唯獨頭部及背部的羽毛為黑色。夜鷺的頸部通常鎖起來,遠看很像企鵝。常出現於濕地及池塘邊尋找細小的魚蝦為食物。 |
Orthotomus sutorius
|
長尾縫葉鶯背部披著綠色羽毛,頭頂羽毛為棕紅色,長嘴喙。牠的名字源於牠以縫合葉子的築巢方式。 |
Pycnonotus jocosus
|
紅耳鵯是香港十分常見的雀鳥,牠最大的特徵就是高聳的黑色冠羽及一小撮紅色耳羽,經常成對或成小群一起活動。 |
Tachybaptus ruficollis
|
小鸊鷉是本地留鳥中的「潛水高手」,會為了捕食水中小生物或躲避敵人而潛入水中。趾有瓣狀蹼,有助於水中游水及陸地行走時不會陷入軟泥。 |
Zosterops simplex
|
暗綠繡眼鳥又名相思,牠最明顯的特徵莫過於白色眼圈。主要以果實、昆蟲及花蜜為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