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抗疫,是多麼動聽的號召,每個人都可以有個被大自然療瘉的故事見證,只是對山野來講,每個周末比旺角更旺的盛況,都是另類的「壓力測試日」。
試過在「壓力測試日」後登上獅子山及望夫石,沿路執走不少垃圾,「收穫豐富」,手中這袋垃圾,近期大熱的口罩自然少不了,然而真正「跑贏大市」的,是一大堆紙巾及濕紙巾,山徑旁、草叢內、大樹上、大石下,總有一張在附近,而紙包飲品盒、膠樽、薯片袋、糖果包裝紙、煙頭等這些郊野常見的垃圾,也不難遇上。
郊野訪客多 垃圾量有得減
十七年前的沙士,大家出走郊外心切,促成郊野公園當年訪客數字錄得破紀錄的一千二百萬人次,此後郊野公園的訪客數字,除了二○一三及一四年,過去十多年,人數也大致維持在一千二百至一千三百萬。再對比郊野公園垃圾收集量,二○○三年度是四千一百萬公噸,二○一八年則是三千萬公噸,縱然在二○○九年後五至六年,郊野公園的垃圾量曾經不跌反升至最高三千八百萬公噸,不過整體來說,垃圾量已再沒有回到沙士時的高峰。數字告訴我們,訪客多,垃圾量仍然有得減,情況沒有想像中糟糕,不過排隊上山、口罩遍野的相片幾乎每個星期不斷流出,這些視覺震撼,就是無法令人釋懷。
要呼籲的,各環保團體、行山群組等都講過無數次,在這段非常時期,想再提提幾點:
一、帶多個袋上山:有人真的可以不明白「自己垃圾自己帶走」如何做,那不如再講白一點,出發前自備多一個袋子,目的是裝好自己製造的垃圾。用過的紙巾、口罩等夾雜了甚麼東西,相信不用多作解釋,用不着留在山上跟全世界「分享」。有些香港人總有種潔癖,覺得全程背着一袋垃圾行山是負擔,這個時候你應該問自己,身上這些「負擔」,有多少是可以避免製造出來的呢?說到底,源頭減廢才最重要。
二、自己垃圾自己袋好:個人觀察,有些行山人士慣性會把飲品盒、包裝紙等放在背囊旁的兩個小袋,用過的,甚至是一整包紙巾,就會放入自己的褲袋或外套袋,垃圾就不經不覺間在自己身上跌出來,大家未必存心亂拋垃圾,但也沒有藉口可言。即使只是暫時性,也請把垃圾當財物般看待,時刻好好保管。
三、向濕紙巾說不:大部分濕紙巾原料是「不織布料」,是塑膠製品,在大自然難以被分解,濕紙巾可以消毒殺菌,也消滅殺掉我們的地球。要有基本清潔效果,一般以毛巾,沾少許水再抹抹已經可以,要消滅致病細菌及病毒,各專家都提倡正確洗手最少二十秒,又或善用酒精搓手液等,總不需要出動濕紙巾。
四、毋須一窩蜂上山:一個香港,不止一個山頭,一個山頭,也不止一條山徑,也許某幾個不斷受各界推介,又有幾個近年多添幾重意義,香港人不去不可。但回歸原本,行山無非想健康,以及避開人多密集的市區,預期會有太多人出沒的山頭及行山徑,不妨擇日重來,好過一同逼爆山野。郊野公園不是旅遊區商鋪,不會因捱不住貴租而消失,只要你肯行,這些後花園的美景永遠存在。
不止是環保 是個人修為
我們應該都記得,每逢「五.一」、「十一黃金周」等假期時,我們近年都會大力批評中外旅客在郊野的劣行,今日遊客量大減,走上山野的,大多都是香港人,看着這幾個星期的山野慘況,我們會否不經不覺,成為那些自己討厭的人呢?我們也應該記得,這段時間,大家都要求在生活上有不同層次的覺醒,當你再踏上山野,希望你會明白,甚麼「自己垃圾自己帶走」、「山野無痕」、「行山禮儀」的背後,真的不只是環保教條,而是個人修為的問題。
長春社公共事務經理吳希文
刊於2020年2月28日星島日報綠色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