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長春社的五個十年
如果回顧、反思是每逢年底的指定動作,不如就在二○一八年最後一天,預留這個專欄講講長春社,一個一九六八年成立,今年踏入五十周年的環保團體。事緣十一月,跟有幾位綠色友好在長春社五十周年的慶祝酒會交流時,又講起長春社自然、鄉郊保育這類工作是否「小眾」、「太偏門」、「曲高和寡」,長遠比較難爭取社會認同。說「又講起」,因為發現這些年來,這種問題甚至質疑,圍內似乎從未停止過。聚焦自然保育 有其歷史背景想先從這個「老牌環團」的名稱講起:長春社曾又名為「香港保護自然景物協會」,...
明日大嶼 一點也不綠
「明日大嶼」可以有幾綠?除了把填海一千七百公頃講成「只佔全球海洋面積的二億分之一」去「拉勻」計算填海的規模、強調以先進技術填海卻淡化填料的生態影響之外,可見的將來還有甚麼板斧?「明日大嶼」的遠景除了填海,也有一大堆的保育措施,試試對比去年六月發展局公布的「可持續大嶼藍圖」,當年提及環境自然保育基金撥出三千萬作保育項目,如今變成十億元的大嶼山保育基金;研究合適的措施及行動應對違法廢物棄置,如今就多加一句「檢討相關法例」;加強保育大嶼山的「不包括土地」,如今則會探討...
沒有明日的日光島
明日的人工島不知如何,但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這片水域中的周公島是一個無人島。1953年6月5日,當時44歲的鮑健士(Gus Borgeest)和他的太太帶着五歲的養女兒以及兩個難民家庭租了一艘舤船到周公島。在這之前的十多年,曾有坪洲的居民在周公島種植稻米,但其後荒廢,而鮑健士以每年148元從香港政府租下該島,並把周公島命名為日光島(Sunshine Island),開始了他長達十年的墾荒計劃。上世紀五十年代 難民湧港鮑健士為英國公民,有著意大利、德國、丹麥和葡萄牙血統,1909年10月1日在寧波出生,畢業於上海聖芳濟書院...
燃盡希望的「土地大辯論」
早前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曾應特首的要求,在公眾諮詢尚未完結之際便提交一份「初步觀察報告」,以方便政府準備《施政報告》。當時這個做法已令不少公眾嘩然,批評小組和政府做壞規矩,如此初步和不完整的報告不應被用作參考資料。隨後,不少團體關注政府會如何利用這份報告去推進的政府心儀已久的選項。現實似乎沒有最驚嚇,只有更驚嚇,政府在《施政報告》推出「明日大嶼願景」項目,這個項目與早前公眾諮詢的所提及的「東大嶼都會」大相逕庭。想必有人會問:「這場公眾諮詢的意義是甚麼?」整場「土地大...
回顧土地大辯論
上月,為期五個月的「土地大辯論」在一片爭議聲中結束。官方的公眾諮詢活動雖已正式落幕,但民間的討論從未中斷,部分團體更出動藝人來繼續「推銷」選項。該藝人一邊廂正擔任海洋保育機構的保育大使,另一邊廂卻表態支持填海,實在令人摸不着頭腦。矛盾的情況又豈止於此,回顧一下辯論中不同人士曾提出的「綠色概念」有多綠,以及這場辯論有多客觀。 發展邊陲如剝果皮 果肉失保護由前特首梁振英在任內提出思考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後,政府就一直沿用「邊陲地帶」一詞,令公眾產生錯覺以為是發展郊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