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不覺,「大浪西灣事件」已是十年前的事。「保衞西灣」不止守住了一個地方,更掀起了保育「不包括土地」運動,包括促使政府在二○一○至二○一一年的《施政報告》中承諾將五十四幅「不包括土地」納入郊野公園範圍。
郊野公園「不包括土地」是指鄰近或位處郊野公園內但沒有被劃入郊野公園範圍的土地,一般是屬於鄉村的私人土地及其毗鄰的政府土地。香港共有七十七幅「不包括土地」,當中不少具有高生態價值。二○一○年,有商人購入西貢東郊野公園內的一幅私人土地,並進行大規模土地平整,試圖建造私人後花園。廣大市民和關注團體隨即群策群力,在短短二十多天的時間,向各個政府部門請願和發起一連串的民間行動。經過三年的努力,政府先為西灣這個「不包括土地」制訂「發展審批地區草圖」,以遏止違例發展,最終更將西灣列入郊野公園範圍,成功守護該地的自然生態和景觀。
這場保育「不包括土地」運動一直延續至今,西灣的結果固然令人鼓舞,但並非所有「不包括土地」都得到妥善的保護。同樣位於西貢東郊野公園旁的白腊擁有「香港版馬爾代夫」的美譽,該地擁有多樣化的生態環境,包括淡水濕地、河流、沙灘和風水林等,孕育着各式各樣的生物,包括屬「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和被列入「香港稀有及珍貴植物」的水蕨。由二○○九年起,白腊已開始出現挖土和斬樹等環境破壞,至二○一一年,工程並未有停止的迹象,有環保團體甚至發現有躉船停在白腊灣接載挖泥車。
破壞持續 白腊濕地變乾地
政府在二○一三年公布《白腊分區計畫大綱草圖》,把超過兩公頃的土地劃為「鄉村式發展」地帶,這些土地,不但部分屬於早年被破壞過的濕地,後來有環保團體調查更發現有發展商已收購村內不少土地,質疑政府建議的「鄉村式發展」地帶面積過大,未有合理的理據證明村民提出的丁屋估算量是「真正需要」(genuine need)。團體建議政府應縮減該地帶的範圍,以保育白腊珍貴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完整性,城規會最終將「鄉村式發展」地帶收窄至約一公頃。
然而,白腊的環境破壞情況持續惡化,二○一七年八月,有市民發現近一個足球場面積的濕地被堆滿沙泥及鋪上草皮,場內已被鋪設喉管。另一方面,關注團體收到消息指「香港可持續發展教育學院」會在「國際和平日」在白腊舉行「和平花園」的奠基紀念活動,令人懷疑工程與「和平公園」項目有關。事隔兩年多,最近我們到場視察,多輛工程車在村內穿梭,當年的濕地已變成乾地,珍貴的水蕨消失了,河流兩旁亦被鋪上石屎。
草圖未大幅修訂 未能保護白腊
二○一四年有保育人士提出司法覆核,法官在二○一七年頒下判詞推翻二○一四年城規會就海下、白腊、鎖羅盆三幅郊野公園「不包括土地」的《分區計畫大綱圖》,其中一個重點,是城規會未能充分解釋所建議的「鄉村式發展」地帶是否能反映村民的「真正需要」,因此大綱圖被發還規劃署。今年三月,城規會終於就修訂《白腊分區計畫大綱草圖編號S/SK-PL/1》進行會議,從文件可見,過去十年政府沒有收到任何丁屋申請,然而最新的草圖未有大幅修訂「鄉村式發展」用地面積,這樣的安排,無法在規劃層面上為白腊提供進一步的保護。
從白腊的例子可見,保育「不包括土地」可說是一波三折。「不包括土地」連接郊野公園,與郊野公園所提供的保育、康樂、教育等功能一脈相承,除了規劃層面,政府應檢討如何加強保育「不包括土地」,同時避免環境破壞情況蔓延至鄰近的郊野公園土地。在西貢這個後花園,相信大家都只希望出現下一個西灣,而非下一個白腊。
長春社公共事務主任陳穎君
刊於2020年4月24日星島日報綠色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