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政府就馬鞍山改劃綠化地帶作房屋發展開展法定的規劃程序,邀請公眾提交申述,發展地盤位於馬鞍山村路及樟木頭村附近,當中三幅改劃作公營房屋,一幅作私營房屋,分別提供六千一百八十及一千零八十伙單位,容納人口共二萬零四百三十人,另有三幅綠化地帶改作小學及水務設施,配合住宅發展。
改劃馬鞍山綠化地帶的問題,五年多前在同一專欄都講過。
二○一五年,有傳媒揭露政府批出一份名為「馬鞍山區八個可供房屋發展用地的地盤平整和基礎設施工程- 可行性研究」的顧問合約,研究在馬鞍山物色更多用地建屋,八幅用地均為「綠化地帶」,其中六幅更緊貼馬鞍山郊野公園,這份「可行性研究」在過往改劃綠化地帶的兩個階段都從未提及,亦非過往政府公布的一百五十幅具房屋發展潛力的土地之一,公眾無從得知任何資訊。
政府當年的回覆,是這個研究「屬工務部門恒常為物色有發展潛力土地進行技術研究工作的一部分」,又指「可行性研究」並非《環境影響評估條例》下的「指定工程項目」。當時我們的批評,是研究如「石頭爆出來」,質疑此舉偏離原先的短中期房屋供應方式及目標,而其中六幅綠化地帶,更非常貼近馬鞍山郊野公園,將令綠化地帶作為緩衝的功能受損,部分綠化帶內亦有民居,擔心與元朗橫洲被滅村的歷史重演。
改劃仍貼近郊野公園
研究了五年多,不敢說部門就改劃工作對綠化地帶,以及毗鄰馬鞍山郊野公園的影響視而不見,技術文件顯示部門作出過的修訂,包括發展的地盤遷離郊野公園範圍、地盤面積縮細、地盤界綫盡量遠離郊野公園。
不過我們都明白,這只可能是由一個極差方案,變成較差方案,即使有多處小修小補,發展地盤與郊野公園的距離仍然非常接近,其中位於馬鞍山村路的公營房屋地盤,距離郊野公園只有三十五米,同一段路上的私營房屋地盤,更與郊野公園一路之隔,參考公開的圖則文件,部分位置與郊野公園的距離只有約十米。
事實上,現時十八區被選中改劃作房屋發展的綠化地帶,當中有不少都十分貼近郊野公園,今次改劃成功,其他類似的個案就更容易開綠燈。
以往多區被改劃作房屋發展的綠化地帶,基本上都毋須要大刀闊斧加建或改善道路,今次馬鞍山改劃的綠化地帶,聲稱是貼近現有道路,但無論是連接近馬鞍山村路還是樟木頭村地盤的道路,本身不但需要大幅度擴闊,而且更需要興建全新道路接駁。前者涉及兩個房屋發展地盤的道路擴闊工程,將緊貼馬鞍山郊野公園的邊界進行;後者鄰近樟木頭村的兩個地盤,本身是需要在現有道路的盡頭,再額外興建一條全新七點三米的標準雙綫雙程路貫通。
政府把貼近現有道路作為選址原則之一,原意相信是希望節省前期基礎設施的成本及工程時間,同時減低對環境的干擾,現時這幾幅綠化地帶的選址卻要大興土木,對環境的干擾不在話下,更現實的問題是拖慢短中期房屋供應的進度,不要再說環團經常在房屋問題上諸多阻撓,這根本是政府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與發展郊野公園邊陲無異
還記得早年發展郊野公園邊陲的問題嗎?郊野公園邊陲就是「核心的外圍」,「核心的外圍」被發展,昔日郊野公園「核心的內圍」也會變成「核心的外圍」,簡言之,郊野公園邊陲一被發展,靠近未來發展區的郊野公園,又會成為另一個郊野公園邊陲,另一處可被發展的地方。改劃綠化地帶的問題性質,也是同出一轍,其實我們要保護的,不僅是馬鞍山綠化地帶,而是保住郊野公園一道重要防綫。
長春社公共事務經理吳希文
刊於2020年12月4日星島日報綠色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