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二○一六年一如以往,有關保育的壞消息總比好消息多。年尾傳來機場三跑司法覆核敗訴的惡耗,年初則有龍尾的司法覆核上訴被駁回。眼看本港海域中華白海豚的數目大幅下跌,具生態價值的地方又被肆意破壞發展,不禁使人懷疑環評條例的成效。
發展郊野公園破壞力大
行將過氣的特首早前說要考慮發展郊野公園,之後政府卻公布了《香港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畫》,說要在將來全港性的發展、政府的主要政策及規劃中納入生物多樣性的考慮因素。
說得雖然動聽,但觀乎上述兩個敗訴的司法覆核,都是指政府已經考慮了工程對環境生態的影響,而且提出了援解措施,因此政府的所作所為合法云云,這些策略和行動計畫面對建築和地產商的壓力,恐怕只會是一紙空文罷了。
去年臨近聖誕,又有要在西九文化區建故宮文化博物館的消息;由於沒有公眾諮詢,頗受非議。保育殺手林鄭就指,十年前大熊貓來港也沒有諮詢。其實每年聖誕前,特別是國外的動保團體都會作出「寵物不是禮物」的呼籲。
既然是十年前的事,現今人們對動物保育的意識又不同了。現今世界知名的野生動物紀錄片製作人大衛.艾登堡祿,第一部紀錄片名叫Zoo Quest。顧名思義,該片是關於艾登堡祿到熱帶國家和英國殖民地捕捉當地野生動物到倫敦動物園展出,這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中至六十年代中的事,以現今的角度來看當然是不可接受的事,甚至說是帝國主義其中醜陋一面也無不可。
海洋公園轉型動物醫院
不過這情況隨著人們的保育意識加強而改變,BBC和艾登堡祿現時拍攝紀錄片甚至會考慮被攝動物的福祉,而香港則在原地踏步。雖說是人工繁殖,但頻危物種金絲猴、熊貓和中華鱘落戶到海洋公園只落得成為展品的下場。
民間也有要求海洋公園停止圈養海豚的聲音,換來的是蓋世太保式的招待。如果海洋公園真的有願景,理應定下時間表,當所有動物過身後,轉型成為野生動物醫院,而不是以一所庸俗的遊樂場自詡。
把動物關起來離地保育只是假保育,真正的保育應是在地,即原址保育,做好生境的管理工作。海洋公園不能成為海洋保育的代用品,同樣道理西九故宮也絕不應是文物保育的替身。不要以為有了故宮的古物,本地的古物古蹟便打入冷宮。別說私人古蹟難保,連市建局也把轄下的舊建築人為地變成大三巴,茂蘿街和巴路士街的唐樓、上海街的廣式騎樓已經遭劫,甚至可能是香港開埠第一代唐樓的威靈頓街一百二十號,也都計畫只保留立面;而閣麟街的古民房遺迹,更被貶得一文不值。
據聞市建局將在今年展開旺角油麻地的整區重建研究,當區的地方特色和社區文化,將經歷一場大浩劫。
本地古蹟打入冷宮
故宮的文物可以搬到世界任何一個角落,但本地的古建築真正植根香港,是我城文化歷史的載體。因此故宮是世界的,而歷史建築才是我們的。但政府正在捨本逐末,離地假保育,實應使人歎息。
長春社高級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
刊於2017年1月2日星島日報綠色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