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大嶼山的規劃,發展局上個月初公布了「可持續大嶼藍圖」(「藍圖」),先不討論內容細節,對於公布的時間頗有微言。選擇在星期六的一個下午舉行記者 會,加上翌日是六四事件二十八周年,客觀效果就是與「藍圖」相關的討論完全被蓋過,訪問似乎無人得知「藍圖」已為大嶼山的未來定調。
一六年一月,大嶼山發展委員會就大嶼山發展進行公眾諮詢,大東山建議起觀星設施、大蠔搞地標式植物園、水口搞動物農莊等天馬行空的建議,全都寫進入諮詢文件,更破格的建議,如填平石壁水塘、芝麻灣建旅遊地標式的大型龕場、大嶼山要有六至八間二至五星級酒店等,在大嶼山發展委員會的會議文件中亦有記錄,這些建議最終幾乎全數消失。「藍圖」中亦提及保育水口、貝澳、大蠔谷等,以及建議在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撥備三千萬,支持南大嶼的自然保育項目,以上這些建議的方向正確,表面上算是回應了環團訴求,然而到底當中具體的細節如何落實?
表達誠意 保育應持續推動
事實上一七年初,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下曾成立了大嶼山保育工作小組,討論如何落實大嶼山保育措施及建議,小組內不乏環團及地區關注組成員,不少成員都建議政府在貝澳、水口、梅窩等具保育價值的地點上投放資源,持續地保護及管理當地生態,甚至應將部分土地收回作保育用途。對比各項數以億計的基建項目,只撥三千萬在大嶼山搞保育背後的訊息,似是告訴大家保育大嶼山的想法,並非持續長期推動。政府要表達對保育的誠意,除了要在保育資源上「加碼」,也要交出更長遠以及可執行的大嶼山保育策略。
這裏也特別提提梅窩。自一三年起,當提出東大嶼都會及大嶼山發展計畫之後,違例發展、環境破壞、丁屋發展的個案在梅窩急速上升,至少三宗涉及大規模環境破壞,包括斬樹及違例建路。根據地政總署的數字,一三年後新增的丁屋申請個案獲批速度至少增加四倍。以上破壞及丁屋發展壓力,已逐漸影響對當地的濕地、農地以至牛群生境。
修補梅窩規劃漏洞
梅窩邊緣分區計畫大綱圖早在一九九五年公布,然而不少農地、林地、沼澤等被劃作「住宅(丁類)」及「康樂」,這種安排只會為發展商及地主帶來錯誤期望,或繼續囤積土地靜待發展契機,或即時剷林鋪石屎路為發展做好準備,東大嶼都會萬一成事,道路網絡由東大嶼人工島連接到梅窩,梅窩面對的發展壓力定必更大。因此「藍圖」的保育策略,也應包括檢討梅窩邊緣分區計畫大綱圖,位處不合適的土地用途(如「住宅(丁類)」、「康樂」、「休憩用地」)而又具保育價值的生境,例如農地、林地、沼澤、鷺鳥棲息地,應劃作保育相關用途,如「綠化地帶」或「自然保育區」。另外,由梅窩蝴蝶山至萬角一帶地區一直未有發展審批地區圖或分區計畫大綱圖,為了限制發展繼續擴張,這些未有任何法定圖則覆蓋的地方,應納入發展審批地區圖。
無論是投放資源搞保育項目,還是修補如梅窩一類的規劃漏洞,又或是十一個環團在六月時聯合回應「藍圖」時列出的多項建議,背後的關鍵,是局方有否意識到保育工作涉及根本的政策及法例檢討及改善,而非「俾錢環團搞個導賞團教育下公眾」、「唔發展就等於保育」。新一屆政府不應再次讓「藍圖」暗渡陳倉,把保育大嶼山的議題含混過去。
長春社公共事務經理吳希文
刊於2017年7月17日星島日報綠色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