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兵庫縣豐岡市的市長中貝宗治,今年八月中曾經短暫來港,在金鐘及九龍塘某間大型連鎖超市,宣傳當地出產的「東方白鸛米」。「東方白鸛米」的賣點不單是「日本」兩個字,而是背後的耕種理念﹕種植無農藥及化肥的稻米,為曾經絕跡於豐岡的東方白鸛提供棲息地。眼見日本出動到市長級數的人物山長水遠來香港賣米,這種推祟人鳥共融,社會與環境共生的生態農業模式,大概依然有它的賣點,也強化了我們在塱原過去十年多推動生態保育及農業的使命。
塱原得以聲名大噪,源於當年九廣鐵路公司興建落馬洲支線時,計劃以高架鐵路的方式穿過塱原濕地,引起環保團體強烈反對。2000年,環保署否決了該方案的環評報告,最終成功迫使九鐵以隧道方式興建落馬洲支線,可以發展之餘,亦最終保住環境。然而保育並非純粹保住濕地,故長春社與香港觀鳥會自2005年起向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申請「管理協議」(Management Agreement)計劃,與當地的農夫及地主合作,共同在塱原展開生態保育及農業的工作。
塱原以「管理協議」計劃推動農業的做法,由初期合作的農夫數量寥寥可數,到今天共有接近三十位農夫,佔塱原農區人口的三分之二,甚至有地主支持,而管理的農地面積亦由最初不足百分之四,到現在提升至百分之二十八,除了有更多空間嘗試種植更多米種,也保留不少如馬蹄、慈菇、荷花、西洋菜等濕耕農地。計劃的規模,事實上在不斷擴大。
恢復種植水稻田是近年塱原項目的重點工作,生態上令黃胸鵐(俗稱禾花雀)數量開始回升,2014年秋天更錄得近年最高的68隻,其他鵐的數量也有增加。黃胸鵐的保育情況近年在國際間令人關注,原因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過去十年已把黃胸鵐級別調升三級,現時為「瀕危」(Endangered)級別,要保育黃胸鵐,除了要打擊大量濫捕行為,保育其棲地亦十分重要,塱原種植水稻田,正正為這種瀕危雀鳥提供穩定又安全的停歇和越冬地,為國際保育工作出一分力。
還記得2010年,當塱原種的水稻開始有不俗的收成量時,復育水稻田成為其中一項工作重點,近三年塱原水稻田的平均產量為1,500公斤,如以每平方米農地面積計算稻穀產出量,每公頃農地的平均年產量最高近4,800公斤,比起台灣花蓮豐濱(3,000公斤)或貢寮(2,400公斤)以復育生態掛帥推動農業的模式也為高。不過確保產量平穩依然是一項挑戰,首先極端天氣變幻莫測,有幾年眼見稻米收成可期,一場風雨把稻穀浸得全部發芽,一造米心血大部分報銷,另外是收米的人手不足,各方友好義工大多只能星期六、日出力幫手,平日卻「有米無人收」,稻米最後回饋「大自然」當然也是好事,但站在農夫角度,我們還是值得擁有更豐收的好成績。
關注規模及產量之外,對農夫本身又有多大的幫助?計劃為他們分擔不少農務,每年多一班義工幫手插秧收割,加上亦會為稻米建立品牌(即「塱原生態米」)及開拓銷售渠道,農夫的確比從前輕鬆不少,這種所謂「貼錢種嘢」是社會人文關懷也好,是留住一套傳統農業技術也好,是為農夫提供穩定耕作環境也好,在主流價值仍處於弱勢的本地農業,事實上仍有其意義。不過計劃下合作的農夫大多已七老八十,經歷過去多年本地農業的低潮,老農夫認定「農業是一條死路」的思想仍根深柢固,當他們退下火線,後一輩又不願接上之時,塱原農業如何談永續?是繼續鼓勵更多農夫轉型,把生產、教育、保育三者結合,還是透過農耕體驗培育出新農夫,我們仍摸住石頭過河。
新界東北發展下,塱原農地將由政府收回改劃成「自然公園」,然而無論如何,「為鳥重生,為人而種」,仍然是塱原農業未來應該守住的核心價值。
長春社公共事務經理吳希文
刊於2017年10月3日眾新聞博客「良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