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業於過去數十年被主流論述說得一文不值的香港,過農曆新年實在不勝唏噓。畢竟在其他的華人國家和地區,農曆新年已經變為春節,但香港這個不重視農業的地方,竟然(暫時)仍用舊稱,真的很諷刺。
物極必反,否極泰來。政府近年屢用高壓手段開發新發展區,把自二戰後以農業為基礎的社區連根拔起,再加上地產商長期以來囤積農地,製造農業蕭條的假象,反使很多地區團體重新思考農地的保育和香港農業應如何走的問題。
減少對生態環境影響
近年很多友好提出「里山」這概念,特別是台灣搞生態田、生態食材的經驗,希望香港可以借鏡。「里山」究竟是甚麼?「里山」(Satoyama)這一個詞來自日本,最早有文字紀錄的是一七五九年,由任職「木曾材木奉行補佐格」的寺町兵右衞門所寫的《木曾山雜話》,是一本有關林業的書。里山是指村里民居附近的山。不過,現代里山的用法是由森林生態學家四手井綱英在六十年代提出,把日本的「農用林」(即類似本地的風水林)稱作里山。後來又有人把里山、農地和農村合稱為「里地」,不過近年的用法是里山已包括農地和農村在內。
在二○一○年的第十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會議上,日本環境省和聯合國大學共同提出了「里山倡議」,把里山定義為「社會生態生產景觀」。「里山倡議」提出了三個方向,包括集中可以確保多樣生態系統服務和價值的智慧;整合傳統的生態知識和現代科學,以促進創新;和探討共同管理系統的新方式,或在尊重傳統的社區公有地的使用權上,發展「公共財」的框架。簡而言之,「里山倡議」即是結合科學和社區的力量,推動對生態環境影響最少的農業。
不少復耕先破壞後發展
「里山倡議」提出的第三個方向最值得我們留意。所謂發展「公共財」的框架,是指除了地主和當地居民外,也應引入外間關注生態環境的人士。農業活動不一定能促進生物多樣性,反之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傷害;例如大規模以火燒林木開墾農地,就可能會燒死當地的生物。里山精神是人和自然的和諧,任何在過程中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的農業,不能稱作里山農業。
正正因為本地有很多借復耕為名,先破壞後發展為實的例子,保育團體一般對發展農業不大關心。但在香港的鄉郊,荒廢的農地要比在耕的多,與其讓政府和地產商漠視地區的承受能力興建只適合哈比人住的樓,不如好好推動符合里山精神的農業。
反觀其他地方的環保團體,近年已認識到關注農業發展的重要性。如美國歷史最悠久、成立於一八九二年的保育團體Sierra Club,他們在一九七六年已確認了要保護農地的立場;到二○○五年,更關注農場從業員的福祉,要求他們要有合理的待遇和安全的工作環境。
長春社高級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
刊於2015年2月23日星島日報綠色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