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爆出政府又向綠化地帶開刀,忽然物色了馬鞍山八幅綠化地帶作房屋發展,當中更有六幅貼近郊野公園。無論是今年的《施政報告》、早前公布的一百五十幅具房屋發展潛力的用地、去年七月沙田區議會討論區內十一幅土地改劃時,都不見這八幅綠化地帶改劃的消息。
偏離政策目標
政府應該已穩袋一萬個理由解釋:「檢討土地用途是一項持續的過程」、「為了達致房屋供應目標,整個社會需要承擔並作出艱難的選擇和取捨」、「研究仍在初步階段」、「我們必定會盡量減低對環境的影響,通過綠化指引和樹木保育機制,要求有關項目負責人保存、搬遷現有具保育價值的樹木或重新種植樹木」、「總不能樣樣不能研究,不能碰」……總之,公眾永遠在罔顧事實地指控一切。
綠化地帶改劃有如「石頭爆出來」,已非首次。回顧最初政府在二○一四年《施政報告》中,指正物色「沒有植被、荒廢或已平整」的綠化地帶作住宅發展,之後失驚無神殺出第二階段綠化地帶檢討,遊戲規則改成「考慮有植被,但緩衝作用或保育價值較低而又鄰近現有交通和基礎設施」,發展局局長去年七月的千字文,強調局方已用兩篇隨筆、兩次立法會質詢、一次立法會事務委員會會議,交代「綠化地帶」改劃早已進入第二階段,偏偏如此重大的工作,在當年公布的《施政報告》就一字不提。
政策可以變,但可以話變就變?這次加料改劃馬鞍山綠化地帶,擺明忽然偏離現有短中期房屋供應方式及目標,對政策改變的因由、政策的連貫性的原則性問題避之則吉。可惜,議題落在教通識科某些老師、上大學寫論文的某些研究生、執筆寫專欄社論的某些翹楚,通通給定調為「保育與發展的取捨」,然後,「馬鞍山多一個公屋王恒安邨、多一個『五樓變一樓』的天宇海,都有意義過保住條河、幾隻野豬呀」的比較,又在公眾層面無限重複。
反對不止為行山
有人亦永遠不(肯)明白,規劃一個貼近郊野公園的屋苑,綠化緩衝收窄,郊野更城市化,是加劇民居與生態雙方不必要的對立。野豬誤闖民居,「威脅」全屋苑居民的生命,是野豬的錯;蝴蝶、飛蛾飛入屋,嚇得全家人「個心離一離」,是蝴蝶、飛蛾的錯,你說城市人鵲巢鳩佔?只會得到「那不如你班保育大帝去過原始人生活」的回應。
更糟的,是似乎一班反對人士,被指是自私地捍衛自己行山的權利,行山的景致。重溫一下石硤尾大窩坪綠化地帶改劃作住宅的會議紀錄,你會見到那些城規會委員,只會說「滿足房屋需求比行山更重要」、「郊野公園內的行山人士對都市化景觀看得順眼與否,好主觀」、「不太多行山人士到這郊野公園」,不曾去看看桌前的會議文件,其實已清楚羅列「行山以外」的意見。這樣一個將「行山與發展的取捨」偽命題放上討論桌的城規會,將掌管馬鞍山這八幅綠化地帶的生死,令人憂心。
兩個階段的改劃綠化地帶之後,再來一個加強版,去了一個馬鞍山,以後可以是葵涌、港島東、沙田、屯門,看不見這種城市規劃的暴力,實踐規劃民主、自主的路途仍然艱鉅。
長春社助理公共事務經理吳希文
刊於2015年6月15日星島日報綠色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