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氏家族牽頭的南生圍發展項目最近又再闖關,原因除了「標準答案」土地不足之外,也有交通不便、公眾設施不多、濕地荒廢多年、非法傾倒泥頭無間斷、老人院牀位缺乏……然而,從南生圍發展在二○一一年推倒重來之時,不少人早有疑問:需要用一個發展項目這「必要之惡」去解決以上問題嗎?其實,假日交通混亂,實行假日臨時交通管制就可以了,康文署式公園會提供的小食亭、草地、洗手間,南生圍都有,要搞好當地濕地生態,現行政策亦有基金供團體申請作保育項目,要增加老人院牀位,也可以在市區物色更便捷的地方。
發展項目取名叫「雙生共融」,指要兼顧生活和生態,但南生圍濕地被石屎填平,我們過往在南生圍的生活點滴,也同時給淹埋。發展商指今次的發展地盤面積大減七成至十一點六公頃,不過地盤再縮,可建築面積依然是三十多萬平方米,與過往發展規模相同,三層高獨立屋的數量同樣減少了,惟換來的是二十九幢十五至二十五層高的住宅樓宇,想到南生圍這個後花園唞唞氣、欣賞好風光、迴避一下城市的煩囂,想一想就好了。
地盤再縮 發展規模續不變
發展商又再次強調發展南生圍,濕地將「寸土必守」,符合「無濕地淨損失」的原則。這次沒有搞「水鄉式」項目,把獨立屋旁的水道當濕地看待,然而仍堅持在南生圍北面的保育區補種蘆葦,補償蘆葦牀上建屋的濕地損失。
魚塘是后海灣濕地生系統的重要部分之一,無論是荒廢或運作中的魚塘,本身也發揮其生態功能,發展商的生態評估報告也記錄到不少雀鳥使用魚塘的數字,如二○一一年,單在南生圍清塘時,高峰期可吸引到九十隻瀕危物種黑臉琵鷺,佔當年全球總量接近百分之五,把蘆葦牀生境硬塞在魚塘,有否考慮魚塘原有生態功能被取替的問題?另外也要不斷重提,南生圍的蘆葦牀是連片而非割裂,無論從景觀及生態上也有其獨特之處,現時把蘆葦打散在各魚塘及塘壆補種,是貨不對辦。
建行車橋 無視對雀鳥影響
今次的發展申請中,發展商也強調興建一條橫跨山貝河的行車橋,接駁南生圍及元朗工業邨,好處多多,包括補償最近政府自行撤回的南生圍單車徑。發展商似乎忘記了當時這個項目的環評報告,曾遭不少環諮會委員質疑工程低估了對生態的傷害。建議的行車天橋位置,事實上亦有不少如鸕鷀、黑翅長腳鷸、紅咀鷗等雀鳥覓食,並非如報告所講只是一段已渠道化的水道,只有低至中生態價值。
挖掘工程、竣工後的車流、還有一般踩單車的遊人在橋上拍拍照、行行走走,甚至追逐叫囂,這些對雀鳥的影響,怎能「隻眼開,隻眼閉」?寸步不讓叫非理性?兩年前,政府、城規會共同為我們讓出一大步,為豐樂圍項目開綠燈,「濕地豪宅化」壞先例已開,后海灣生態從此無路可退,我們還有甚麼可以讓?餘下的南生圍濕地,當然要寸步不讓。
長春社助理公共事務經理吳希文
刊於2015年7月13日星島日報綠色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