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傳媒報道,南丫島東澳發展項目短期內將重整旗鼓,向城規會闖關,報道的焦點一致,同樣指發展商會調低發展規模,同時增加保育元素。此刻城規會的公眾諮詢縱未展開,無法詳閱文件細節,這段空檔,不如先重溫下當年發展商推銷項目的片段。
一一年,博寮港有限公司向城規會提交規劃申請,擬在南丫島東澳灣一帶興建九百個住宅單位、一百二十間酒店房間、五百個遊艇泊位,更有其他商業、旅遊、遊艇會相關設施等,海陸地盤面積共九百多萬方呎,是屋苑錦綉花園地盤面積的七成多。
項目曾提交到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討論,委員關注涉及的規劃及地政事宜,以及項目對擬議發展地段的環境及生態影響,故不支持計畫。
南丫生態豐富 反對有根有據
發展商與環團接觸,討論東澳的發展,是更早的事。○九年十二月,長春社有機會與發展商初次會面,會上發展商描繪出它們心目中的「平衡保育與發展」例子,是所謂的「地中海式」發展︰一切以海為中心,揚帆出海、開遊艇、搞國際帆船賽、住宅依山而建,總之可多角度欣賞大海及海岸綫之美,有利推廣水上運動。發展商也補充一句,風帆運動比高爾夫球更環保。
有魚類、生態學者也為發展商站台,當年在城規會會議上,那位學者相信這個發展項目可以成為示例,讓其他涉及影響生態重地的發展項目作參考,他「預想」當中會建造一個自然教育區,提供與草地、濕地和林地有關的教育設施,酒店及住宅的設計上會引進「環保村」概念,利用節能燃料及環保的廢物處理技術,另一方面發展商又會撥出資源對南丫島生態進行研究。
佔領幾乎整個東澳灣,起一個提供五百個停泊位的遊艇會去推廣滑浪風帆,為何會比高爾夫球更環保?推廣又綠色又健康的水上運動,為何非到南丫島不何?一個項目「預想」引入一大堆綠色元素,卻同時移山填海般剷走南丫島高生態的環境,是對環境有承擔之舉?
發展商當時沒有認清客觀事實,是南丫島生態資源豐富,多年前的「新界西南發展策略檢討」文件,南丫島南部的海陸更曾分別建議劃作海岸公園及郊野公園,距離發展項目不足二百米的深灣,是瀕危物種綠海龜的繁殖地,南丫島也是盧氏小樹蛙的棲息地,漁護署網頁亦指,南丫島的盧氏小樹蛙棲息地大部分均位於南丫島分區計畫大綱圖註明的「自然保育區」內。反對東澳搞大型發展,有根有據。
為了對環境作出「承擔」,當年發展商也建議沿著已荒廢農地和兩旁山麓設「保育走廊」,不過再仔細看看,北面地盤的部分被住宅重重包圍,南面地盤近東澳一段亦有道路工程進行,目的地是通往南面山上的酒店項目,而其他實施及長期管理的詳情一切欠奉,保育走廊究竟有多成效,存在大量疑問。
保育走廊無詳情 成效存疑
無論有再多的綠色元素,甚至發展商年初以「先保育」原則推動生境維護計畫,在榕樹下舊村的荒地種植水稻,只要綠色、保育工作都依附在這個大規模發展項目下進行,平衡保育與發展也是個假命題。任何扭曲綠色、保育概念的建議,如果再度從最新修訂的方案中死灰復燃,大家應再度說不,擋住南丫島大變天的一刻。
長春社助理公共事務經理吳希文
刊於2015年8月11日星島日報綠色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