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季,除了傅氏家族牽頭的南生圍發展項目,南生圍「濕地緩衝區」一帶的規劃申請亦一浪接一浪,酒店、特賣場、幾十幢住宅高樓、百多間獨立屋,地盤總面積達一百四十一點一公頃,差不多有八點三個維園。然後,新田邊境購物城的計畫,由濟世為懷般聲稱要疏導內地旅客,變成一個叫「永久購物城」去滿足未來新界東北人口的購物需要,一條以發展商利益為前提的新界規劃發展軸線,在后海灣愈見明顯。
倘避過環評 失監察關卡
在南生圍附近看似「綜合發展區」集大成的發展大計,最近在發展商新鴻基的手上,變成四項獨立單一項目。地盤本身或已平整,或已變成露天貨倉,這些年來不是講「棕土優先」嗎?
發展這堆棕土,反而叫「更有效地利用珍貴的土地資源,為社區及全港帶來裨益」。而「濕地緩衝區」的規劃指引上,也提及環境因露天貯物用途惡化,「可容許區內進行適當的住宅/康樂發展,藉以鼓勵遷離露天貯物用途」。
發展商也「考慮」過多項發展的累積影響:傅氏家族牽頭的南生圍發展項目,本身一定要符合「無濕地淨損失」的原則,所以不會預期有生態損失;南生圍單車徑項目,本身一定有緩解措施,所以不會預期有生態損失;沙埔村發展項目,本身有緩解措施,又距離地盤五百米之遠,所以不會預期有生態損失。至於多家新酒店、商場、住宅互相帶來的累積破壞,緩解措施會否被多項發展項目抵銷評估隻字不提。據悉,四項發展項目通過以商業掛帥、住宅項目「斬件式」上馬,以圖避過法定環評程序,政府及公眾或失去一個重要的監察關卡。
另一處魚塘密集的新田,同樣將經歷翻天覆地的改變。建議的永久邊境購物城位處現時的港捷停車場,當地同樣已平整,半幅濕地都沒有,而申請文件指地盤距離各主要生態熱點十分遠,加上又有緩解措施,所以又不會有任何影響。不過南生圍、錦田的經驗教曉我們,發展商在鄉郊成功「插旗」,發展項目會以配合眼前城市化、大廈林立的景觀為由,合理化一切毗鄰濕地的發展。缺口一打開,一切的環境問題,當地是否承受得了?
創發展條件 新田環境承受得了?
請勿忘記十多年前,發展商效法南生圍及豐樂圍「住宅發展暨濕地保育」的形式,要求城規會將新田劃作「自然保育區」的魚塘,改為「綜合發展及濕地改善區」,經多次修改方案,終在二○○一年九月獲城規會開綠燈,當年的傳媒報道,指計畫將包括約三十七幢住宅,提供四千五百個單位。
同樣是十多年前,《第二次鐵路發展研究》的策略性環評報告,提及北環綫穿越凹頭、牛潭尾、新田、古洞北四個「特別增長區」(Special Growth Area),將影響位處新田「濕地保育區」及「濕地緩衝區」的魚塘。
最新的《鐵路發展策略二○一四》,政府已明言「會預留土地,並在設計上作出配合,以便日後於凹頭、牛潭尾、新田增設中途站,服務有關地區的潛在發展」。邊境購物城因利成便,為大型發展製造條件,他日新田成為「第二個福田」或「第二個古洞北」並非陰謀論,而是時間問題,而后海灣的濕地,將在「有識之士」不斷在法例上鑽空子下,等待被填平的一刻。
發展商在南生圍、新田這種以小博大的精神,應視之為衝着「公私合營」及「無濕地淨損失」兩個有如后海灣濕地門神而來,當發展商,甚至是地區鄉紳率先自力試走他們的第三條路時,我們除了「來一次擋一次」地回應發展商,也開始需要深思過去二十載的后海灣境況,走正確的第三條路。
長春社助理公共事務經理吳希文
刊於2015年9月7日星島日報綠色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