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段時間,大嶼山發展委員會總會推出一大堆發展大嶼山的方向、概念、主題,而最近發展局公布的大嶼山整體空間規劃及保育概念,事實上是舊酒新瓶,四個板塊的構思,基本上只沿襲委員會去年成立初期的建議。特首已明言「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保育就是權衡取捨之下要放棄的那隻熊掌,發展可行與否,一律貫徹先「研究」、「審慎考慮」,無底線可言。
那些智囊們重複唸完再唸﹕研究都未做就說「唔郁得」,叫「太主觀」、「好唔科學」、「有預設立場」、「站在道德高地」,但某些客觀、科學的研究分析,網上如恒河沙數,智囊們連打個關鍵字去搜尋一下的意識都沒有,就去提出如「填平石壁水塘建屋及改善交通」的建議了,而本應對郊野公園、集水區等客觀限制瞭如指掌的發展局沒有立即為建議關閘,只曖昧的回應「必須審慎考慮,並先進行詳細研究」。
南北連接路 生態破壞避不了
類似的問題,可見於建議中的「東大嶼都會」道路系統,這項建議東接香港島西,北接大嶼東北,而未來「東大嶼都會」可經梅窩連接至大嶼山北岸。當中打通大嶼山南北的建議,有否倒帶回望當年大蠔灣與南北連接路的爭議?這條大嶼山南北連接路的環評報告,在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及二○○○年十一月兩度被環保署否決,當年環保署解釋,走線起點有大蠔河,這裏錄得超過四十六種以上淡水魚,鹿地塘的濕地錄得八十三種雀鳥,當中三十五種屬罕有,蓮花山的林地錄得不少雀鳥及兩棲類,龍尾坑發現到受保護的盧文氏樹蛙及香港瘰螈,工程將會影響當地生態環境。
二○○一年初,環諮會及立法會均曾討論替代方案,其中雙管隧道方案當年估算的建設費用高達五十億左右,另每年需額外多花一億作經常維修保養之用,加上隧道口區域及相關接駁道路也面對環境及收地問題。而另一條連接梅窩及小蠔灣的新路面路綫,經研究發現小蠔北岸一段道路的坡度十分陡峭,如採用另一段迂迴路線,會嚴重影響該處及北大嶼山公路的景觀,在南部的連接上亦會遇到隧道方案面對的問題。各部門當時已放棄了兩個方案,最終改以擴闊東涌道解決問題。一班智囊及政府官員到底有何理據,在多重限制下依然要迎難而上?
早擬作海岸公園 索罟群島應保育
另一項要提及的,是建議在索罟群島興建水療及消閒度假村,配合大嶼山放鬆及養生的主題。這個杳無人煙的島嶼,○六年起中電建議在島上興建液化天然氣站,遭不少環保團體反對,當地水域是中華白海豚及江豚共同出沒的地方,也是本港魚類產卵和育苗的重要地點,而早在○二年五月,行政會議已通過將大嶼山西南及索罟群島劃作海岸公園,拖拖拉拉下,去年九月再重啟海岸公園計畫。客觀的生態資料、研究已放在眼前,甚至海岸公園籌備工作已進行中,委員會依然堅持再研究,政府依然開綠燈放馬,無視索罟群島的保育工作重要性,放鬆、養生的項目何時變得地位超然,非做不可?
大嶼山南北連接路、索罟群島水療及消閒度假村,也許只是冰山一角,這份大嶼山整體空間規劃及保育概念,當中到底仍有多少藉研究為名,意圖借屍還魂的項目,也許是民間未來最值得研究的課題。
長春社助理公共事務經理吳希文
刊於2015年10月5日星島日報綠色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