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有一群人總是死心不息,愛不時提醒市民他們的「存在」。在二○一一年,位於十四鄉,被馬鞍山郊野公園包圍的不包括土地──黃竹洋曾被發現在其綠化地帶,遭掘泥車開出一條逾八百公尺的路徑,周邊的樹木亦大量被砍伐。經過數年,生態正在慢慢恢復。奈何,前一陣子,綠色力量和生態資源教育中心的職員在該處的綠化地帶內,發現約兩個標準足球場大小的淡水濕地被剷平,有逾百棵樹木被砍伐,現場更剩下燒焦的枯枝。旁邊掛上一條橫額,「黃竹洋有機農場」七個大字詭異地面向着經過的遊人。
二○○八年,位置偏僻的鎖羅盤遭斬去四百棵樹木,一大片淡水濕地被剷平,而村內多處則張貼村委員會的告示「本村農業發展施工中」。然而,最後卻絲毫不見任何農業發展。另一不包括土地,位於西貢的白沙澳,地產商則僱人打理之前剷平的農地。
有人打不包括土地主意
據悉,這些以農業為名的門面工夫,事實上是以小博大,好讓日後在城規會闖關,或在城規會審議該分區計畫大綱草圖時,把受破壞的農地盡量劃為農業或綠化地帶,有助日後申請起屋或改劃為鄉村式發展用地。
這種以丁屋為主旋律的鄉郊變奏曲,在新界的鄉村遍地而響,斷絕香港人對鄉郊的想像,以使香港只有城丁共存,無法回應近年社會對城鄉共生的訴求。這實在要歸咎於政府沒有投放資源,以及任何對鄉郊的整全規劃和可持續發展方向,跟不上全球生態村的趨勢,對現時失控的丁屋發展更採取放任的態度,讓鄉村的利益團體掌控鄉村以丁為先的發展論述,加上不修補現時過於寬鬆小型屋宇政策,讓部分原居民和地產商可以利用漏洞,通過虛報原居民身分、進行套丁等違法行為,之後轉售丁屋,牟取暴利,最近,一宗在沙田違法套丁,被法官裁定罪成的丁權詐騙案,便是最佳例子。這種扭曲小型屋宇政策原意的做法,導致丁屋不合理的高速膨脹,毀壞當地生態環境和珍貴文化。
荔枝窩村復耕辦導賞
現時,不包括土地的鄉村被郊野公園所包圍,生態價值相對較高,亦含有珍貴的歷史文化和社區資源。對於政府的輕視和沒有控制丁屋氾濫的問題,民間團體只能四出尋找資源,和不同村落的村民嘗試商議。結果,終於有村民和應,運用荔枝窩村歷史悠久深厚,但被遺忘的社區資源,從村民、農業、文化、歷史、環境等方面,宏觀地規劃荔枝窩這條村落,除了復耕荒田,修復傳統客家屋,也在籌備各類型的導賞和工作坊等等,傳承該村的在地文化,吸引外來人的參與。
然而,不少人亦憂慮城規會未有進一步加強保護農地,把如丁屋非農業用途剔除,客觀上丁屋仍然可以在農地上大規模地申請興建,荔枝窩以至其他不包括土地能否朝向可持續發展,完善的土地規劃依然是關鍵因素之一。
在現行的法規下,丁屋的政策的不合時宜和濫用,已成為鄉村可持續發展的一大障礙,若政府能不再畏懼鄉事派,早日落實由一九九八年已承諾會做的小型屋宇政策檢討,妥善控制丁屋的擴張,兼重新審視鄉村規劃的可持續性和投放資源,這絕對是保育鄉郊的強心針,而我們珍貴的鄉郊土地,也不再只是一幢幢只為轉售圖利的西班牙式別墅。
長春社公共事務主任梁德明
刊於2015年11月30日星島日報綠色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