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大人們,今期都在講甚麼深切反思、用最謙卑的心、懷最誠懇的態度,熱誠為港服務,希望給予管治團隊空間,機會從來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其實他們自己以至他們的副手,在搬出這些真摰動人好說話之前,有否真正好好準備一下,反思自己這些年來各種大小罪證,是如何共同促成今日公眾對政府失去信任的局面?完全失信於民,實在不是一場政治風暴可以促成,只數處理基建、土地發展爭議,已經可以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去談。
政府不重視共議過程
市民發起遊行,從尖沙嘴走到西九高鐵站表達訴求,想起二○一○年初,立法會財委會通過具爭議性的高鐵項目撥款。當年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在批出項目前如是說﹕「這幾天我是很小心聆聽議員、各方面的聲音。我們是會認真對待……在我們的諮詢的發放過程,除了我們現時傳統用的方式,用多些新的、多渠道、多媒體,去鼓勵更多的廣泛參與等等」。一段時間之後,局方其實曾經搞過一次檢討,收集不同持份者對高鐵整個公眾參與過程的意見,席間環團雖曾笑言這種「諮詢一下大家如何做諮詢」的傳統會議,到底對局方處理有爭議性的基建項目有多大幫忙,不過會上與會者仍然開心見誠,提出資訊透明、盡早與公眾討論、不要假諮詢等建議。這項檢討工作的進度及結果,在坊間幾乎無從得知,而高鐵往後的爭議,政府如何處理反面的聲音,相信也不用多說。
不講太遠,講講去年的「土地大辯論」。從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員的背景、部分成員高調支持某一選項、問卷與電話訪問的問題不一致、「點心紙」對土地選項的偏頗……都在破壞整個土供組的諮詢公信力,更不用講其後特首多次「出口術」屬意東大嶼人工島,更偏偏在「大辯論」完結前搶先公布「明日大嶼願景」,建議填海一千七百公頃,一個從未出現在「大辯論」討論過的填海規模數字。政府上下最在意的,只是與民共議的結果,不是過程。
釋出善意明日大嶼應撤回
然後,如此具爭議性的「明日大嶼願景」,今年在立法會只用約三個月多的時間,便走到財委會要求撥款展開相關研究,我們從沒有見到政府積極回應「大白象」工程、項目造價被低估、影響生態環境等問題,反而有意無意地把研究撥款放到最後一項討論,甚至後期連所有財委會會議都取消的舉動,嘗試解讀成為政府期望釋出善意,免在政治風暴當前下激起民憤。釋出善意的基本動作,為何不是把「明日大嶼願景」相關研究撥款從財委會的議程撤回?
過去十年或二十年,為甚麼失去最多的,叫信任呢?當政府不斷強調他們將要多花工夫與青年人溝通,例如鼓勵參加青年委員自薦計畫、大幅度改組青年發展委員會時,大概我們與政府的距離,實在仍然很遠很遠。「和理優」般坐在會議室交流、出席者先客套笑笑再有序發言的會面流程,他們到底有否想清楚,這一代青年人是如何生活的呢?尤其是,今時今日的爛局,是與青年溝通不足,還是與整個社會溝通不足所致的呢?再把這種滿載溫馨的設定標榜成和平、理性的表達方式,「怨懟過盛,忿忿不平」應該不止是四分零四秒內的一句歌詞,而是下一個十年、二十年的民情,一切的謙卑、誠懇,也是文過飾非。
長春社公共事務經理吳希文
刊於2019年7月15日星島日報綠色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