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大嶼」可以有幾綠?除了把填海一千七百公頃講成「只佔全球海洋面積的二億分之一」去「拉勻」計算填海的規模、強調以先進技術填海卻淡化填料的生態影響之外,可見的將來還有甚麼板斧?
「明日大嶼」的遠景除了填海,也有一大堆的保育措施,試試對比去年六月發展局公布的「可持續大嶼藍圖」,當年提及環境自然保育基金撥出三千萬作保育項目,如今變成十億元的大嶼山保育基金;研究合適的措施及行動應對違法廢物棄置,如今就多加一句「檢討相關法例」;加強保育大嶼山的「不包括土地」,如今則會探討把它們納入郊野公園的可行性。
不斷檢討探討 迴避保育問題
政府為保育資源「加碼」也許不是壞事,但相比起過千億甚至是萬億的填海工程,政府花十億的保育基金只是杯水車薪,說不上為保育環境作出極大的承擔。至於其他的工作進展,不是檢討就是探討,十畫依然都未有一撇。環團過去一年與可持續大嶼辦事處及多個政府部門已多次開會,討論南大嶼山多項保育問題,特別是貝澳、水口等濕地的填土、傾倒廢料問題嚴重,大家均建議盡快修訂《城市規劃條例》及《廢物處置條例》,令這些高生態價值地點免遭「先破壞、後發展」,如今在「明日大嶼」一事上以「檢討」、「探討」等字眼作擋箭牌,觀感上予人迴避問題,多於在保育問題上有所承
擔。
至於探討把大嶼山「不包括土地」納入郊野公園的可行性,事實上政府在二○一○年十月,即西貢大浪西灣保育爭議之後,決定採取措施保護餘下五十四幅「不包括土地」,當中漁護署會把其中二十七幅納入郊野公園,可是至今大嶼山仍有具保育價值的「不包括土地」(如地塘仔、二東山等)未被納入郊野公園。由此可見這是當年未兌現的保育承諾,不應被看待成「明日大嶼」下的保育新措施。
「明日大嶼」下的保育措施,不會把一千七百公頃填海工程「變綠」,發行綠色債劵亦然。早前特首林鄭月娥出席施政報告電台聯播節目時,有位市民曾提及相同的建議,當時特首指「建議非常好」、「一定會考慮」之餘,也借機提及政府會發行綠色債劵,字裏行間,已透露政府企圖把「明日大嶼」與綠色債券捆綁在一起,而非無中生有。
綠債與明日大嶼捆綁 非無中生有
政府早在《財政預算案》中公布推行一千億的綠色債券,簡言之就是為政府工務計畫下提供「環境效益的工程」融資,然而在「綠色」二字上偷換概念並非難事,大白象工程隨時都可「洗底」變成「環保基建」。例如今年四月,機管局曾表示有意為機場第三條跑道發行綠色債券,因為三跑系統未來會融入多項環保及可持續發展因素,但擺明嚴重破壞海洋生態的三跑工程,為何有資格「發綠債」,轉頭標榜工程夠環保?又如港鐵,根據二○一六年十月設立的「綠色債券」框架,將符合國際資本市場協會制定的《綠色債券原則》,然而當中所計算的只局限鐵路營運時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並沒有包括鐵路項目的建造、鐵路站營運的排放。前車可鑑,當政府對綠色債券的定義仍含糊不清時,必須慎防「明日大嶼」一類的大白象工程被綠色債券重新包裝,掩飾了其對環境帶來無可挽救的影響。
經歷過多項大型基建規劃的爭議,應該也意識到政府不少聲稱綠色、保育之類的工作,交換條件、平衡保育發展的政治意味十分重,身處這個吸一口氣都是政治的香港,或許保育工作也無法避得過政治,但「是其是,非其非」,擺明把自然環境本錢一鋪清的大白象工程,怎還能僭建出不少綠色概念「扮綠」呢?一句到尾﹕「明日大嶼」,就是一點也不綠。
長春社公共事務經理吳希文
刊於2018年12月3日星島日報綠色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