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訊

新聞資訊

2019

一條生「鷺」

「誰曾想到,在污染層層的空氣裏 一隻斷了線的風箏,像雲一樣飄時也比一隻白鷺的壽命長」以上是香港作家舒巷城寫於一九九一年《污染隨想》一詩中的三句,詩中指本地環境問題來自污染,但對於發展,生於香港長於香港的作家也不是沒有反思,他在同年另一篇題為《動物與自然區》的文提到:「米埔自然保護區內,有成千上萬的候鳥往返於西伯利亞與澳洲之間,以香港作為中途補給站。如果市區日漸擴大,那自然區將來會怎樣?」后海灣濕地早被窺伺一般以為包括米埔在內的后海灣濕地到一九七五年大生圍事件才受...

區議員們,我有權不被你浪費

要區議員做好環境保護的工作,是一件很嚴苛的事嗎?這些年來,區議員「成功爭取」大而無當的項目,都是用我們納稅人金錢建設出來的,成品性價比低,甚至根本一文不值,如此浪費我們的資源,抱怨又好批評又好,才是正常不過。還記得,位於大埔汀角路的龍尾,要發展一個人工泳灘,環團及保育人士多年來強調龍尾的泥灘發現共二百種生物,當中包括全球易危的管海馬,具有生態價值,所以不應該發展人工泳灘而犧牲環境。昔日龍尾灘今日變成工地然後,有爭取多年興建泳灘的區議員,在區議會會議上「想當年」,...

壞與更壞的比較

在這四個月左右,好像容不下任何「反送中」以外的議題時,有官員、發展商就在土地問題上輪流發言,要為「香港人無屋住」、「香港人置業難」這些香港的深層次矛盾做點事,分別力倡以《收回土地條例》及「捐地」方式,在新界鄉郊的私人土地上建屋。不過,這些應該是很想繼續為香港尋找出路,帶領社會行出艱難的一步的人,到底有否想清楚,這其實是甚麼的誠意?收地還是「捐地」出口術無新意財政司司長及發展局局長分別提出,未來五年會以《收回土地條例》,收回七百及四百公頃新界私人農地,無論是七百還...

活化「明渠」不只打造水景 還有生境

「夏天,為大地帶來雨水,疏導雨水,需要暢通嘅渠道。」不少人對這句渠務署宣傳片的旁白耳熟能詳,提起明渠,有人會想起它的排洪功能,從筆直的設計到偶然傳出的臭味,更多人都只視它為一條坑渠,沒有丁點對河流的聯想。二○一五年,政府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推動「親水文化」,具體計畫包括提升明渠及河道的排洪能力和加入活化水體意念。今年初,政府開展了關於大圍明渠和火炭明渠的活化潛力評估,預計將於二○二四年動工,兩項工程都位於住宅林立的範圍,如何達至人河共融是項目的焦點。復修河道 ...

不是因為看見希望而堅持,而是因為堅持才看見希望

終於到了七月的最後一天,不是說雨過天晴嗎?堅持過後,似乎仍是雨過天陰,活在風雨當中,實在身心俱疲。於是,這段時間就一直在想﹕到底堅持是甚麼一回事呢? 二零一零年七月,西貢大浪西灣一幅土地遭破壞,揭發了商人魯連城用一千六百萬元從當地村民購入土地,企圖在大浪西灣興建私人後花園,掀起民間保衛大浪西灣,以至過後多個郊野公園其他「不包括土地」的運動。接著的廿多日,大家走到環境局、漁護署請願,發動到大浪西灣請願,在網上、傳媒不斷發聲,當刻阻止了破壞。然後是二零一三年底,政...